服务合作

社会服务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服务合作 >> 社会服务 >> 正文

国际商报:依菌解题 贵州大学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发布日期:2021-09-28    作者:     来源: 贵州大学    点击: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胡忠雄率调研组到贵州大学调研食用菌产业发展时,对贵州大学推进食用菌产、学、研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相关工作有部署、有举措、有亮点、有成效”。

自2016年以来,贵州省种植食用菌规模连续两年实现翻番,从食用菌生产的弱小省份晋升到全国食用菌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第二梯队。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胡忠雄率调研组到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调研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中国(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上做主旨讲话

徐彦军教授指导当地群众香菇栽培

■梁洪鸣 车宗怿 康  瑞

为深入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历次全会关于脱贫攻坚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围绕全会提出的农村产业革命、大数据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等具体要求,贵州大学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学校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贵州大学积极对接“9+3”深度贫困县和重点产业县,聚焦贵州省12个特色优势产业,成立12个产业团队,聚力打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校农结合“三套组合拳”,做好“博士村长”计划,积极全面为贵州省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衔接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就贵州大学党建扶贫工作周密规划部署,自2017年以来,贵州大学共选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172名科技特派员、22名科技副职及23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贵州最偏远的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接令布局

组建“产学研”智能机构

2019年3月,贵州大学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整合资金1000余万元,正式组建成立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下设六个专业研究组,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脱贫攻坚工作践行中,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将“五步工作法”贯彻始终,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整体设计,科学规划,领会政策的前瞻性和工作的时效性,瞄准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心谋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以总攻的状态、全胜的决心,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在具体行动上,2020年2月,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分别带领食用菌团队赴平塘县、水城县、晴隆县、贞丰县、沿河县、石阡县、余庆县、榕江县、纳雍县等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指导当地春耕备耕和产业发展。

解难增效

调动“主力军”助企发展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作为扶贫“主力军”扎根基层,为贵州各地食用菌产业及企业解决诸多疑难问题。

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的“织金竹荪”红托竹荪致灾性病害“黄水病”,多年来连作区域病害发病率高达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绝收,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制约着该地区产业的发展。

红托竹荪物种稀贵,是珍稀的食药两用菌。实验结果未知、实验菌株缺乏、科研人员人手不足,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病害研究组面临诸多难关。值此特殊时刻,贵州大学食用菌病害研究团队成员之一的田风华,自告奋勇带领团队奔赴地方解决难题,突破菌株病害防治。通过一个周期的大面积病害调查分析,首次明确了红托竹荪黄水病的发病原因由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明确“黄水病”发病原因后,研究组历经6个月,成功突破贵州红托竹荪病害防治这个难题,并积极开展绿色防控,规范化栽培管理、优化用药配组、精准防治,帮助各地区成功遏制住了红托竹荪“黄水病”爆发。此外,还分别在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羊场乡、锅圈岩乡、董地镇和乐治镇等地设施化栽培红托竹荪,在化作乡、张家湾镇、勺窝镇和雍熙镇等地林下种植区进行了示范应用1500余万棒,带动了周边区域农户参与种植生产,促进了贫困户受益增收。

校企合作

助推“强省富民”菌业大计

贵州大学无论是在科技扶贫,还是教育扶贫、校农结合扶贫等方面的贡献率都居贵州高校第一,在贵州首批100个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科研项目中贵州大学就占49个。

“永兴农业从最初只有几万棒食用菌种植的规模,发展到拥有年产500万棒的菌棒厂和周年出菇的示范基地。”作为贵州大学食用菌产业团队的领军者徐彦军教授表示,2013年至今,对三都县食用菌产业进行技术帮扶,带领团队多次对贵州永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指导帮扶。

除了与黔南州三都县开展产学研合作,徐彦军带领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就在铜仁市印江县推广“食用菌胶囊菌种接种”“菌棒开放式接种”等技术,经过6年多时间的实施,印江县8个乡镇已建立生产基地13个,各基地累计总产值达90852万元,实现利润49538万元,提供了2100多个工作岗位。

目前,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与企业合作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28个,共生产菌棒1786万棒(瓶),产值达5957万元,带动农户599户,户均增收20000元以上。

“蘑菇产业香不香,就要看种植户的腰包鼓不鼓。”徐彦军相信,再经过两年发展,贵州一定会成为全国食用菌强省。

稳果育才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高质发展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在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过程中尽锐出战,全力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带领博士村长和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负责“9+3”七个贫困县的食用菌产业对口帮扶,累计对贵州全省22个区县培训1万余人次,帮扶食用菌种植基地28个,提供就业岗位1748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贵州大学12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专班在贵州省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5万余人次,辐射带动10万余农户脱贫致富,累计新增农业产值近71亿元,辐射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

人才的培育,实际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截至今年7月,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按照贵州省食用菌专班工作安排,实施大地论文工程,参与贵州全省食用菌产业重大咨询决策、技术资料的编制。

如今,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共有13位教授、23位博士,成立了6个专业研究组,哪里有技术困难和需求,哪里就有贵州大学食用菌专业研究组的身影和回应。但是,他们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却依旧不容小觑食用菌科研人员仍然十分缺乏。解决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与各地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矛盾,如何扎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保障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时表示,贵州大学食用菌团队将继续积极履职贵州省食用菌专班的工作,通过乡村振兴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服务职责,各团队各小组成员深入到生产一线,为企业和基地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搭建国家级或省级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对外交流合作等,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好食用菌研究院,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引进、培养能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品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懂技术、干得好”的实操性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和企业技术骨干队伍,助力贵州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