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年报

科研资料库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正文

屯堡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发布日期:2023-08-31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    点击:

8月29日,以“遥望江南三千里,家国情怀六百年”为主题的“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研讨会在屯堡文化核心区——贵州省安顺市开幕,来自全国的明史及屯堡文化专家学者汇聚安顺,共话屯堡,共谋发展。

屯堡文化是鲜明的文化特色。600年前,大明王朝屯田戍边,西南边陲得到有效治理开发,屯军大规模组织修建卫所城池,并在周边设立屯堡,也构建了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空间。在历史长河中衍生发展成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发展的贵州范本,以文化的浸润,推进了贵州建省和民族融合。由此,屯堡文化成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是随着明代贵州建省而来的文化血脉。

“屯堡文化不只属于屯堡人,更属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我们要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毛佩琦说。

屯堡文化是鲜活的历史教材。屯堡人至今未改其征南入黔时的服饰、语言、风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始终以中原、江淮文化为主导。屯堡人把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写进了家谱、跳进了地戏、留在了家训、融入了仪式,用坚守成就了文化的传奇,为全世界解读和认识贵州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促进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重要的启示。今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屯堡文化就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相较于文献里对屯堡的介绍,到贵州亲眼所见的屯堡文化令人感叹,实实在在保存和传承很好的生产生活空间,太震撼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伟兵啧啧称赞。

屯堡文化是鲜有的研究宝库。与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屯堡文化在贵州山地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扎根、生长和演化,形成了“世界唯一”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站在新的时代视野和学术视角下,亟需重新认识屯堡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地位,站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维度,对其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非物质方面,屯堡文化真的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南京大学教授周学鹰说。

屯堡文化是鲜亮的旅游风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屯堡文化,从空间上看,既有云贵万重山的厚重底蕴,又有江南千条水的飘逸魅力;从时间上看,既是600年前大明王朝开疆拓土的漫漫征程,又是几百年来戍边屯民耕读守望的文化史诗;从内涵上看,既让人们收获“读万卷书”的精彩,又让人们品味“行万里路”的风物。江淮古韵、大明遗风,这里是每个旅游者的诗和远方。

屯堡文化既是安顺的,也是贵州的,更是世界的。

屯堡文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屯堡文化不只是一种历史文化,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存在,是一种活态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必须保护好、传承好、转化好、发展好。

【嘉宾观点】

毛佩琦:从历史大格局观察屯堡文化

“只有把屯堡文化的外在物质形象和历史文化大环境联系起来,才可以发现根本。所以要从历史的大格局中去观察。”发言中,毛佩琦从历史大格局,梳理屯堡文化的历史脉络。

他介绍,明朝建国,平定西南,先后派汤和征云南,命顾成守贵州。贵州其地,原分属云南、四川、湖广,置都指挥使司以镇守。永乐十四年(1416)贵州设布政使司,建省,加强了对贵州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各民族和睦相处是边疆巩固之必须,高度自治的土司制度,保留固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尊重地方民族的风俗信仰。适时而不冒进的改土归流,使地方得到发展。屯堡是卫所制度在贵州的延伸,卫所制度寓兵于农,屯堡人守护了地方,发展了经济。

屯堡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具体写照,贵州地区民族众多,屯堡人与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风俗各有特色,又互相包容,携手发展。

同时,屯堡人具有家国担当和奉献精神,军人奉命南征、奉命屯守,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来自江苏,江西、浙江的军户,以及经济移民,远离故土,对贵州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屯堡人坚韧不拔,落地生根,给贵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耕种、养殖、纺织、冶铁,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儒学在贵州得到传播发展,科举学校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在贵州流传和延续,建筑、服装、戏曲、语言等等,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供历史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曹端波:屯堡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开发

“中国作为一个复合型超大规模共同体,包含平原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不能仅仅从区域的和片面的角度理解中国,而应该从整体视角。”在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研讨会上,怀化学院教授曹端波围绕《屯堡文化与西南边疆“国家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进行主旨发言。

他介绍,唐宋以来,西南作为具有潜力的开发区,持久地吸引内地移民进入。明代贵州移民约40万人;元明清时期,通过国家政策以及西南经济开发的吸引,移民总数达300万以上。

曹端波说,屯堡人的移入,改变了社会分工模式。屯堡人大量从事工商业,成为西南边疆市场经济的主体。

在农业方面,西南属于山地经济,资源具有多元化,屯堡人兴修水利带来各地先进生产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在商业中,建立和规范市场,以商补农。贵州清水江一带的木材业、桐油业于清代兴盛,形成林粮间作等复合型农业系统。

曹端波说,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交往,“汉苗共住、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交融成为必然。西南边疆地区市场的建立,不仅改善了各民族之间的物质交换,而且为各民族文化共生共享提供了场所。湘黔边界大量多民族“歌场”成为苗族、侗族、瑶族、汉族等交际的平台,演化为各民族共同的“中华文化”叙事。

张定贵:“屯堡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地方学

在“屯堡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研讨会上,安顺学院政法学院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定贵围绕创设“屯堡学”的依据、从学科要素看屯堡学的构建途径、从知识生产看屯堡学的研究架构、从学科组织看屯堡学构建的学术运作、屯堡学的学科性质和特征及当代价值五个方面,作了《由屯堡文化研究到“屯堡学”构建的思考》的主旨发言。

张定贵表示,从1902年开启屯堡文化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戏出国”的开始及随后“屯堡文化热”数十年的备受关注,多层面、多学科、多视角、多领域的观照使黔中屯堡成为国内外罕见的地域文化现象,并且在历史、地理和众多文化事象等方面的解读、解释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张定贵看来,以黔中屯堡为研究对象,并兼顾黔中之外的屯堡现象,借鉴学科论的思想,屯堡学的构成可以包括学术史、研究材料、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向实践的转化五个方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聂娜 向莹 杜延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