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上云用数赋智”作为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协同转型的着力点,是数字经济时代促进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
以“上云用数赋智”推动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升级。突破传统产业边界,促进跨界集群融合。依托“上云用数赋智”三管齐下,推动农业产业链的上下端延伸至相关产业,并实现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塑造集群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全产业链。构筑一体经营平台,推进链上主体协同。一方面,可以应用“上云用数赋智”构筑一体化经营平台和大数据治理体系,打破信息流动壁垒,增强产业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协同度。另一方面,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又将不断带动农业外部发展资源的流入,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单链闭合循环、多链交叉重叠的网状格局。摒弃单向发展思路,巩固产业链间接点。有效抑制中小经营主体的“碎片化”组织行为,逐步形成多主体资源、利益共享机制,有效巩固山地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接点。依托市场导向驱动,迎合消费需求升级。充分发挥“上云用数赋智”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功能,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消除农业生产各环节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无序生产,以及交易成本和风险陡增的负面影响,并构建市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需求。转变传统经验思维,塑造智能生产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与标准化,贯通产销对接渠道,拓宽山地特色农产品的传播途径。
依托“混合云”强化产业主体协同。一方面,以“公有云”数据共享促进主体合作。在农业产业层面构建一个统一的“公有云”,督促链上主体将各环节生产加工销售数据上传云端,再借助数据分析等方式将低价值密度的异构原始数据转变为高价值密度的信息和报告,提升农业生产各环节主体间的协同程度。另一方面,以“私有云”信息保密推动协同创新。在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主体间推行建立“私有云”,以市场消费的多元化特征和农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为导向,以自身独有的异质性资源推动差异化山地特色农产品的研发、种植和生产。
依托“大数据”促成产业闭合循环。应用全程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产品全程可溯化。构建以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为平台、棚室为单位进行唯一编码和统一规划管理的大数据全程管理体系,依托编码信息在全产业链各节点的逐级传递,保障山地特色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供给,形成完整追溯链。建立销售数据采集系统,推动产销对接智能化。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速度,促进区域性农业大数据平台融入全国性公共平台,在更广范围内高效匹配山地特色农产品供需信息,提升山地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各链环坚实度。一方面,在产业链前端应用种植物联网采集设备对种植数据进行自动采样分析、监测预警和远程操控;另一方面,在产业链后端构建仓储和加工数据录入系统,并打通两端数据交互式双向沟通渠道,形成“种植过程透明——加工仓储数据清晰——销售数据反馈应用到种植上”的闭环生产流程。
依托“智能机”巩固产业发展动能。构建“微耕农机+北斗导航”的精准作业体系。紧盯山区农机化发展短板弱项,多层次推进适宜山地特色农作物种植的微耕农机研发工作,并搭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旋转、“回”字形等多种路线设置,增加特色智能化农机具供给,构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精准作业体系。建立“电子脚标+云上农场”的智慧种养园区。强化5G网络与种植养殖技术深度融合,推行电子脚标、电子围栏、棚室可视化、云上农场平台等一体化智慧种养解决方案,制定与技术模式相配套的标准综合体,加快建设高标准智慧种养园区,丰富农业产业复合功能性内容。搭建“垂直农业+滴灌系统”的空中生产形态。以智能技术破解山区耕地破碎问题,对农作物实行无土栽培、温室空中种植等垂直立体种养形态,提高山地耕作的栽培效率。针对山地高斜坡地带农用水匮乏问题,建立水循环和雨水收集系统,应用滴灌技术满足农作物灌溉需求。
(肖小虹 朱玉琦)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