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抓牢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抓紧抓好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进展。
突出乡村特色产业支撑。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夯实乡村振兴“底子”,关键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守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要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进一步开发“关岭牛”“黔北麻羊”“从江香猪”“沿河白山羊”等品牌价值,推动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特产业,实现林下经济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把产业增值环节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以利益共享实现发展共赢。
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巩固脱贫成果是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性工程。要抓好帮扶政策完善,促进脱贫地区发展。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返贫致贫风险排查和预警,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问题及时发现在村、解决到户。要抓好发展动能培育,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一案一策”盘活闲置低效扶贫资产。优化土地流转、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乡村建设,规划先行。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要加强科学规划引领,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体现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要发挥各方合力,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提高乡村规划编制水平。要加大规划实施力度,重点实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夯实乡村治理善治保障。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坚持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一过程离不开基层治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不断加强乡村治理方式方法创新,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强力推进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
激发县域融合发展活力。县一级是城尾乡头,激发县域发展活力对于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要大力提升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要加大县乡村统筹发展力度,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内统筹布局,持续推进县域内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进一步强化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程锐)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