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前不久,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召开2021年“三农”工作对口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题,提出意见建议、互动交流、凝聚共识。
发展农业产业,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强,产业必须强。
“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但在一些地区,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经营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金融服务也面临一些制约。”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银行原董事长周慕冰建议,要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标准,避免地区标准差距过大,为金融机构政策制定、客户准入、用信核定等提供配套支持;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力度,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升服务范围和单户担保规模,降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参与门槛。
养猪业是农业领域重要产业,猪肉保供稳价全社会高度关注。“要加快补齐生猪产业发展短板,加强生猪项目谋划储备建设;引导专业人才、技术、土地、资本和数据等要素向生猪产业集聚,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延伸生猪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说。
在从农业大国迈入农业强国的过程中,绕不开粮食安全这个战略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董事长解学智提出建议:“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尽可能多生产一些粮食,多储存一些粮食,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在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单产水平上下功夫,加强高产增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实施好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于革胜建议,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与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国农田建设管理综合平台,加强动态监管和精准化管理。
确保粮食安全,还要强化农业风险管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总工程师温香彩建议,加快建设区域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为生产监测、预警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在政策方面,可挖掘金融、保险、担保等工具在保障产量、收入与规避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
持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水清、路平、灯明成为越来越多农村的“标配”。会上,委员、专家们结合自己的调研经历和专业知识,纷纷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雷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委员、专家们讨论的焦点。“如何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这个问题已萦绕在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心头多年。他建议,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进行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分类管控、不追求一步到位,坚持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重视污水处理工艺的选用与技术研发,根据不同区域和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按照低能耗、低投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原则,加强相关技术研究。
当前,在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燃气等基础设施方面,城乡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制约了乡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限制了乡村特色资源优势的发挥。“要将涉及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的项目整合到一个项目表中,并列明项目建设内容和标准,实现项目与规划相统一。”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刘永富说。此外,专家、委员们还建议,应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人口逐步享受到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振兴的乡村首先是安全的乡村,安全是放在首位的‘1’,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都是后面的‘0’,没有安全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无济于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建议,加快5G网络等新技术在农村的发展应用,以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应急管理精细化水平和农村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
多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就业创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村电商是带动农民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侠建议:“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打造农村电商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延长产业链条,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实现农村电商与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会长刘身利看来,加强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制度安排也很重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农户的融合运行过程进行监督,防止企业一家独大、以大欺小,利益分配不公;建立由企业、农户和政府有关部门等共同组成的监事会,对企业的决策、经营、利益分配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监督。”刘身利说。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黄季焜建议,加快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持续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大量非农就业,加快消除工农劳动生产率和收入差异。“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年产农作物秸秆约10.4亿吨,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吉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彭飞则建议,“应推进乡村秸秆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财产性收入也是农民“钱袋子”里的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陈萌山建议,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和农民房产确权颁证,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的负面清单。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建议,建立乡村振兴责任落实机制,督促各地建立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建立乡村振兴要素保障机制,推动地方专项债更多用于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体系,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对定量指标进行定期统计监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三农’工作的中心词和核心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持续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协商讨论,尤显重要。”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罗志军说,“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任务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攻坚克难创造条件,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易舒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