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

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学术成果 >> 研究报告 >> 正文

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发布日期:2022-12-06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这一要求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11月19—20日,“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寻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振兴路径。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学龄人口外流、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乡村教育发展面临挑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表示,乡村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当前,乡村教育面临着发展方向上“离农”还是“为农”、办学形式上“集中化办学”还是“分散化办学”、城乡教育关系处理上“非均衡发展”还是“一体化发展”等矛盾。这些问题均需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加以解决。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战略定位不动摇,通过资源配置、政策扶持和制度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是包括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更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难点与攻坚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必须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乡村教育现实问题为立足点,以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普惠化、均衡化、现代化为导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探寻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选择。

  “在地化教育”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路径。国家通过定向培养、特岗计划、交流计划、支教计划等,初步解决了乡村教师“下得去”的问题,但仍要解决“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容中逵认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要优先完善乡村教师薪酬福利、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等各类政策,通过制度设计吸引教师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乡村教育振兴,关键要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邬志辉认为,乡村教育有其特定的地理场景,可通过推动“在地化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地化教育”是基于乡村生活圈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表示,乡村教育的真谛在于立足乡村生活与乡村文明,创造爱与美的多样交往形式,开启乡村孩子丰富的精神生活。通过重建乡土文化和乡风文明的教育,实现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路径。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晔表示,乡村教育要直面“问题”,建立“自信”;保持“传统性”,走向“现代化”;保持“特色化”,实现“共生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乡村学校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教育大有可为,乡村教师大有可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丹表示,当前,还需要在经费、师资、设施配备上进一步向乡村学校倾斜,构建乡村教育发展新格局,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孙冬梅认为,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变“以城带乡”为“城乡一体”,努力推动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双轮驱动,强化高水平乡村教育体系建设,实现乡村教育充分发展。

    作者:朱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