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收割机1天可以收割近40亩地的油菜籽,相当于30个劳动力。”夏日,农事正忙,在智慧农机加持下,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提军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强。
“数字农机让新生代农民不仅‘慧’种田,而且更会赚钱。”曾提军说,合作社日前与清镇市城投公司签订了一笔300多万元的合同。
近年来,清镇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1+1”混合发展模式,即“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卫城镇犀牛村通过“众筹”建立农机合作社“破题”,打开农事服务市场的同时,激活了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走出一条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的新路径。
找出路:“众筹”建立农机合作社
犀牛村曾是清镇市的软弱涣散“空壳村”“后进村”。2021年,返乡创业能人林丹当选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发现,村集体的账面上,每年只有400元的出租鱼塘租金和2000元的林场承包费。
“集体空,说话没人听;集体有,村民跟着走。”面对困难,林丹带领村“两委”迎难而上,利用犀牛村是清镇市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的“1+1”联结发展模式试点村的契机,大胆闯大胆试。
“我们和55岁的农机‘土专家’曾提军商量,建立农机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林丹说。经过专业人士“把脉”,加上犀牛村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将零散的地块进行整合,为农机合作社提供了便利,大大节省了农机合作社的成本,2022年4月,清镇市第一家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农机合作社——清镇市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犀牛村启动运营。
合作社采用“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启动资金100万元,村集体投资占股51%,剩下的49万元由村里的党员干部“众筹”,林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入股4%,村里的其他10位村干部、离任村干部、退役军人等也纷纷入股,短短一个月,就筹集了所需的股金。
扩规模:“抢滩”周边业务布局
“合作社刚成立时,服务种类比较单一,只能承接10万元左右的订单。”曾提军说。
随着订单不断增多,合作社通过增资扩股,吸引更多的村民入股,购买更多功能样式的农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耕、种、施肥、收割、运输等技术“一条龙”服务,目前拥有各式现代农机24台。
科技沉下去,效益提上来。如今,新型农机设备成了犀牛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不仅节约了种植成本,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土地亩均收入从2021年的1250元提高到2022年的2450元。
为了吸引更多订单,合作社将农机服务视频传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一下就名声大噪,挖开了市场“口子”,“抢滩”周边产业布局,把业务范围辐射扩展到金沙、平坝、花溪等地。
为了培养更多农机手,合作社出钱送17名农民去农机驾校学习考证。“农机驾驶员日薪至少300元,一下就成为全村薪资最高的一批农民,农机手蒋华荣获‘2022年贵州最美农机手’称号。今年,又有两个机修专业的大学生加入团队,我们实力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曾提军说。
增质效:“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2022年,刚成立不到一年,合作社就实现利润42万元,我们从村集体分红中拿出20万元,分给全村3763名村民,人均53元。今年一季度,合作社实现73万元的利润,比去年一年还多。”林丹说。尝到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甜头,有意来村投资的企业和村民的信心更足了。
去年,犀牛村成功引进社会资本,以“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形式打造清镇黔农耘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粮油种植项目;今年年初,以同样的方式和牛奶村民组联合在村内投资发展肉鸡养殖项目,该村民组的53户农民全体变成“股东”。还通过“1+1”混合所有制灵活参股其他“接地气”的产业项目9个。
随着各种项目的不断落地,村民们不但收获了入股的股金,还通过土地流转收获了租金,基地务工收获了薪金,农产品销售给公司收获了现金,通过勤劳评比收获了奖金。2022年,犀牛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万元,全村15%的农民因“五金”增收,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下一步,我们打算把农机合作社升级为农事服务有限公司,目前占地7.5亩的现代农事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有望今年建成并投用。”林丹说,还将探索“返租倒包”管理模式等,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文福 通讯员 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