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张鹏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农耕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农耕文化“德治”功能,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农耕文化蕴含着自信、有序、淳朴等道德规范,为乡村治理提供丰富的德治资源。以“种五谷、立节气”“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为内涵的“自信”文化,能够有力地推进乡村自治。以“诚实守信、为人善良、老实厚道”为表现的淳朴文化,能够有力地推进乡村德治。贵州清水江文书中的族规、家规和习惯法,作为区域行为规制,在基层社会组织中的伦理秩序维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区域社会发展,是现代乡村治理可资借鉴的优秀资源。
从农耕文化中吸收精髓,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农耕文化是乡风塑造的重要抓手,乡风文明建设应从中汲取营养。应注重从农耕文化中吸收精髓,建立适应新时代生活逻辑的礼俗秩序。同时,加强民俗节日传承,接续乡村优秀文化传统,通过符号化的社会表达与自身附带的特定规约惯制,加强村民的文化心理认同,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此外,应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弘扬勤劳勇敢、不畏困难、苦干实干的精神,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汲取农耕生态智慧,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农耕文化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内含天人合一、万物同源、不违天时、御欲尚俭等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生态理念支撑。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不违农时”的农时观、“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的地宜观、“用养平衡”的节用观等。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为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到加强保护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地成为展示传统农业辉煌成就的窗口,成为农业人才展现农业技能的舞台,从而使农业人才得到发现、珍视和重用。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平台,具有其他平台缺少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多样性,拥有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更能吸引人才投入农业和农村,能够更好地全面培养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人才。
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前提下的产业提升,农业生产结构不变前提下的功能拓展。产业提升既有从产品到品牌的提升的层面,又有从生产品到再生产品的层面,贵州从江侗乡的“香禾糯”就是典型的例子。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拓展以生态旅游为主,以地方文化产业和手工艺品产业为辅助。生态旅游应合理充分地发挥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资源优势,在遗产动态保护和游客体验双重因素考虑上着力。以绿色产品为根本,文创产品为枝干,遗产文化导示为绿叶,形塑生机盎然的生态旅游之树,从而不断生发产业振兴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分别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科技大学。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3GZGXRW16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