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海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生态文明基础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建设美丽贵州。贵州有着“山地公园省”的美誉,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眼于推动旅游产业化的重要要求,努力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实践成果。
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发展方向。目前,贵州拥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18处,其中:世界自然遗产地4处(居全国第一)、国家级111处,形成了以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涵盖了山地、森林、湿地以及人文生态等多种类型。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增进环保、崇尚绿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方式,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正在成为助力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领域。
持续优化生态旅游发展布局。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单元,加快培育生态旅游协作区,遴选和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一批精品生态旅游线路。积极适应日益兴起的自驾车和房车旅游,结合全省整体路网布局,打造生态风景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持续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业态。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适应旅游消费方式从观光游到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加快推进深层次、体验式、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业态开发,依法依规合理利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不断推出适合人民群众需要、时代发展需要的森林康养、生态养生、自然教育、科考探险、野生动物观赏等生态旅游产品。
持续完善生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构建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与主干线之间的便捷交通网络体系。依托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和生态风景道,建设自驾车、房车停靠式营地和综合型营地。加快重点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聚集区域的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完善生态旅游保险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持续增强生态旅游科技创新。推广有助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先进技术,加强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探索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优化旅游体验。促进移动互联网与生态旅游融合,通过移动终端、门户网站、计算机应用程序促进生态旅游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生态旅游产品服务质量。提升大数据技术在人流、数据、用户画像等方面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撑水平。
持续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根据生态旅游资源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要因地制宜、方便简洁开发生态旅游,大力实施绿色旅游引导工程,落实生态旅游相关企业的环保责任,强化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考核监管和奖惩机制。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科学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规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行为。
持续构建生态旅游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生态旅游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社区居民深度嵌入生态旅游产业链、价值链,注重把生态旅游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社区、留给居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职业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从业技能,增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能力,扩大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解说与环境教育、生态旅游开发运营等环节的就业。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贵州省“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专项课题〔23GZZB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