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乡村产业方向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研究方向 >> 乡村产业方向 >> 正文

“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发布日期:2022-04-19    作者:     来源: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点击: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西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强调,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强。基层党组织强,群众致富就有希望。“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

贵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推进“旅游+”“+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贵州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针对全省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多、分布广(有较高保护发展价值的民族村寨近5000个,其中有312个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1328个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但特色产业小、弱、散等现象仍未改变的问题,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独特资源,因“寨”施策,推动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产业

“旅游+文化体验”。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岗村、黔西市化屋村等传统文化比较浓厚的民族村寨,活态展示刺绣、染绘、陶艺、漆器、雕刻等手工艺,吸引游客参与操作体验。

“旅游+乡村休闲”。在修文县岩鹰山村、赤水市石海村五星苗寨、江口县泗渡村等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独特的民族村寨,发展农家乐和精品民宿,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服务。

“旅游+健身康养”。在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坝寨村、六枝特区西陵村、从江县高华村等具备一定医药产业基础和民族体育基础的民族特色村寨,开发民族药与森林康养服务产品,发展康养运动、传统体育运动等。

“旅游+农业观光”。在都匀市坪阳村、清镇市大冲村虎山彝寨、施秉县高碑村等农业条件好的民族村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农业观光园等,让游客参与体验农耕生活、学习农业知识。

“旅游+研学探险”。在贞丰县董箐村、石阡县鸳鸯湖村等具有浓郁民情风俗、自然资源较高科研价值的民族村寨,进行研学旅游,开展岩洞探秘、登山攀岩等探险旅游。同时,依托黄果树、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等景区市场资源,推动景区周边的石头寨、寨沙侗寨、荔波县水浦村等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业,延伸旅游发展链条。

五级联动打造一批旅游示范村寨

坚持规划引领。编制《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规划(2021-2025)》,制定省民宗委2021年民族特色村寨“一寨一策”工作方案,为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指方向、定政策。

明确各方责任。坚持省级统筹、市(州)总负责、县乡村抓落实的工作体系。省级有关部门分类指导,整合资源投入。市(州)建立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专班,督促指导规划实施。县级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制定“一寨一策”实施方案。镇村具体抓落实,发挥当地群众主体作用。

加大资金投入。安排1.31亿元,重点打造50个民族特色村寨和扶持11个县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整合资金数十亿元,投入实施一批文旅、农旅产业发展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资源开发。

突出示范带动。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重点建设50个融合旅游发展示范村寨和12个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寨,省领导实地调研督导工作推进,及时调度民族特色村寨服务旅游产业化和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优化环境提升旅游发展能力

改善村寨环境。注重保护传统民居以及古桥、古井、古树、古磨坊等历史环境要素,加强村寨整体风貌管控,防止大修大建。开展村寨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治理,推进村寨清洁行动和绿化行动。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寨内步道、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设施建设,完善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设置完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等设施。

提升服务能力。实施一批民族特色村寨旅游项目,提升村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生活服务网点。加强非遗传承人、旅游服务人员等培训,提升村寨旅游服务人员素质。

完善市场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运用节庆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等新兴模式,培育一批“网红”打卡旅游村寨,拓展民族文化旅游市场。

宣传塑造贵州乡村旅游新名片

强化宣传。通过新华网、贵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省内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和旅游攻略指南、文化特色网站、网络主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层次宣传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吸引更多游客来黔旅游。

多视角展示。将村寨文化融入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演艺作品中进行展示。出版《和美乡村—贵州40个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变迁实录》。拍摄民族特色村寨宣传小视频,其中《产业调整“调”出一片新天地》获《中国民族》杂志第6期刊发,望谟新屯村等微视频被国家民委“千村万寨心向党”专栏采用,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发播放。

主要成效

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农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一批“黔酒”“黔茶”“黔珍”“黔节”“黔织”“黔绣”“黔艺”“黔景”“黔药”“黔菜”“黔银”等“黔系列”旅游产品,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开新局的试点示范。有24个融合旅游发展示范村寨、10个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寨纳入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支持范围,按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部署和“一寨一策”规划要求,五级联动、落实责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整合资源实施乡村建设项目,最大限度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大动能,探索形成了“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的乡村振兴经验,为我省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了有益探索、作出引领示范。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村寨旅游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促进各民族在经济发展中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