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要闻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新闻公告 >> 振兴要闻 >> 正文

贵州:“千万工程”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日期:2024-09-06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点击:

   丰收时节,我省广袤乡村活力奔涌,山乡巨变、向美而行,城乡融合、并肩前行,一幕幕场景、一件件喜讯,见证“千万工程”落地开花的非凡成效。


  在火热的实践中,发展理念在变革、发展方式在转变,全省各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奋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和治理水平。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聚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化屋村.jpg 

化屋村



  串珠成链,蓄放乡村产业动能


  机器轰鸣声,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的贵州圆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红心红薯加工生产车间,经过一系列流程,制成一袋袋风味独特的紫云红心红薯制品。


  修文县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目前该县已建成10条猕猴桃分拣线,日分拣能力达300万吨,助力修文猕猴桃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盘州市围绕全产业链布局火腿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现有火腿生产企业16家,累计建成整条火腿生产线、火腿休闲食品等生产线20余条。2023年,全年产量达1.1万吨,产值约11亿元。


  一条条产业链在贵州大地希望的田野上延伸,书写着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来自黔贵大地好山好水孕育的各类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飞”入千家万户。一个个欣欣向荣的特色产业,加速驶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蓄放新势能。


  走进位于毕节市大方县的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单品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地包装天麻礼盒。“生意还不错,我们基本每个月都会出货。”该公司副总经理田弢说,“天麻系列产品深受广州、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消费者喜爱,今年1月至5月,公司已完成销售额近3000万元。”


  大方县是毕节市天麻主产区,正全力推动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2023年,毕节市种植天麻20余万亩、产量5万吨,种植面积占全省一半以上、占全国20%左右。


九龙天麻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工人忙碌地包装产品.jpg

九龙天麻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工人忙碌地包装产品


  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鲜活实践,正不断丰富着内涵和内容。


  因地制宜,谋划乡村建设新篇


  每天起床后去庭院里打理花草,已成为杨庆兰老人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修剪、浇水、施肥,每天的精心照顾,让园子里的牡丹花开得正艳,“园子里的花卉苗木都是政府帮我们种的,看着牡丹花就赏心悦目。”


  杨庆兰老人家住黔西市海子社区,因其境内占地400亩的淡水湖泊——海子湖而闻名。海子社区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做足山水文章,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谐、秀美海子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让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


  眼下,海子社区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转变。“村里的环境好了,平常和乡亲邻里出来散个步、聊聊天,心情好得很。”对比往昔,杨庆兰情不自禁地说,社区入眼即风景,一改往日“晴天灰扑扑,雨天脏兮兮”的面貌。


  海子社区这一实践范例,是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以“两改两治理”为重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生动缩影。我省制定《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规范(试行)》,启动176个自然村试点,成果斐然、亮点突出。


  数据为证:截至今年6月底,完成改厕8.12万户,累计改厕567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9.1%,完成3425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5%,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75%。


铜仁市万山区青年湖村.jpg

铜仁市万山区青年湖村


  一个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样板全省各地涌现,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我省锚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攻克一个个短板弱项,往村覆盖、向户延伸,城乡融合急速推进,让越来越多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贵阳贵安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将“两改两治理”同农村“五治”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雷山县南猛村结合“两改两治理”工作,将昔日杂草遍布、无人问津的“边角地”改造成“小花园”,让村民“出门见绿、行走遇美”。


  深耕善治,纵深推进乡村治理


  连续驻村7年多,西秀区税务局党办副主任、西秀区东屯乡西屯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建,年仅51岁却一头白发。在西屯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以前村民比谁家办酒席收的礼钱多,现在更多的村民热衷比一比谁家的娃娃学习好、谁家的种养殖技术强。


  西屯之变,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大家从身边的实践中,感悟到党员干部是基层工作的关键变量。


  党建引领推动乡村善治,农村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生活富裕,也要求精神生活富足。我省农业农村部门配合省精神文明办等5部门制定《关于开展“治理滥办酒席·倡导文明新风”活动的工作方案》,推广“合约食堂”“寨管家”等经验模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相互攀比等陋习。


  纳雍县小屯村,“七人议事小组”让“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在全县得到推广,成为纳雍基层治理的重要“法宝”;威宁自治县五星社区,由“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五老乡贤”组成的联户长活跃在社区,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调解服务;大方县核桃彝族白族乡木寨社区,专职人民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解了矛盾纠纷……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激活乡村活力,我省纵深推进乡村治理,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好经验,乡村治理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机制,有效化解了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推动网格化管理、数字化治理,推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全省80%的村实行网格化管理,覆盖面逐步扩大。


黔西市林泉镇海子社区杨庆兰老人在自家院子打理花草.jpg

黔西市林泉镇海子社区杨庆兰老人在自家院子打理花草


  纵观各地,我省持续开展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村超”“村BA”热度不减,繁荣乡村文化,让村民在文化活动中唱主角。


  结合我省实际,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全省各地将进一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沿着“路线图”擘画的轨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张云开

二审 杨小友

三审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