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要闻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新闻公告 >> 振兴要闻 >> 正文

“主心骨”坚强有力 “领头雁”善作善成——贵州以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3-04-13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点击:

  用时12年,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龙江村人均收入从4860元增加到了24011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从20万元跃升到上亿元,外来人口从58人增加至231人,实现了一个村到一座“城”的蜕变。  

  

  巨大变化的背后是党建引领、“领头雁”示范带动、干部队伍的善作善成。  

  

  近年来,贵州各级组织部门及基层党组织着力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管理和教育培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不断深化乡村治理,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基础 组织引领有力量 

  

  日前,走进仁怀市五马镇三元村青杠林组,眼前是一栋崭新的两层办公楼,图书室和老年活动室内村民正悠闲地看书下棋。  

  

  这栋办公楼由三元村闲置19年的村小教学楼改造而成,集会议室、老年活动室及便民小超市等于一体,2022年6月15日正式启动装修改造,仅一个多月就完工建成。  

  

  闲置资产在短时间内实现再次利用,离不开“强组兴村”工作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2022年3月,五马镇在全镇6村1社区组建92支“强组兴村”工作队,由镇村干部、村民组长和两个村民组的能人构成的工作队,以前所未有的果决和魄力迅速将工作铺陈开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贵州在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主心骨作用,提高党全面领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在顶层设计上,贵州省委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书记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在基层抓落实上,贵州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荐的经验典型——江口县以“民心党建”为抓手,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安顺市从退役军人中培塑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群众拥护”的“兵支书”队伍。  

  

  选优配强 人才汇聚壮队伍 

  

  “张书记上任后,带着我们硬化路道、建停车场,协调朝坪江大桥建成通车,现在我们出行和停车都方便多了。”说起黎平县口江乡朝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应坤,村民欧明华赞不绝口。  

  

  几年前,张应坤返乡带领村民创业,收效不错。2021年11月,被选拔为朝坪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张应坤通过发展本地黄牛产业,带领全村群众共增收24000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贵州各地正着力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截至2022年1月底,全省15418个村“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新上任村党组织书记中致富能手、回引人才、大学毕业生分别占42.1%、13.1%、12.2%。2022年,全省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0035支,3万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乡村振兴一线、接续奋斗。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选优配强“领头雁”,也需要吸引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有技术有能力懂管理的人才,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遵义市探索实施“双培养”工程,不断完善人才“蓄水池”;松桃自治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招引方式、转变育人模式及优化服务环境等措施,让人才引进来、强起来、留下来。  

  

  一批批能力强、素质高、有闯劲、能吃苦的党员干部充实到村组,为推动全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聚焦优势 党建引领兴产业 

  

  连日来,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村民正在田间地头对刺梨进行管护。6年前,在村党支部书记龙涛的带领下,贾西村发展起了刺梨产业,并吸引投资1300万元筹建加工厂,打造了一条集“产、加、研、销”为一体的刺梨全产业链条,使贾西村一跃成了“刺梨王”饮料品牌最大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同时,还依托本村已有的九峰莲池和卡河水库等热门“春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27户农户通过创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贵州各地由村级党组织带头,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黔东南州鼓励和支持村“两委”领办村级经济组织3090个,鼓励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全州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约3.21亿元;大方县建成党组织领办集体合作社578个,采取劳动务工、政策红利、入股分红等多渠道利益联结23.5万农户,实现村集体经济积累1.62亿元。  

  

  将发展实际和具体要求相结合,贵州各地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遵循资源禀赋,结合村情民意,推进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