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农特产品产销对路进高校是“主旋律”,那科技帮扶、人才培养、智力支持等就是多声部“和弦”。只有通过多渠道的通力协作,“校农结合”这首唱响乡村振兴的田间交响曲才能演奏得更加壮丽多彩。
近年来,贵州省全力推进落实“校农结合”消费帮扶、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产教融合,探索“校农结合”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有效路径,加快构建“大校农结合格局”模式,形成富有贵州教育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贵州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出“2+2双保模式”“学校+合作社+农户+购销平台”“博士村长计划”“十百千行动”等模式,实现了“校农结合”新模式的完美破题,真正将“贵州实践”这篇学术论文书写于贵州广袤的田间大地上。
食堂发挥大作用
“量小不好卖,量大卖不脱。”这是贵州大多数农特产品在产销问题上面临的痛点。贵州财经大学采取“2+2双保模式”,即对种植规模不大、产量不高的农产品采取订单保底收购模式,对于有一定规模和产量较大的农产品则采用订单保障按需收购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还让农户从“敢生产”转向“乐生产”。2017年起,贵州财经大学先后与台江、余庆、惠水、剑河等18个县市的农户或生产基地签订农产品供销协议,采购品类包含了鸡蛋、大米、蔬菜、猪肉、菌类等。“我校食堂所有食材均通过‘校农结合’渠道进行采购,并已搭建起农户满意、食堂乐意的良性循环模式。”贵州财经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陈弘说。
为了让师生员工在校吃得开心、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让贵州农村地区农特产品实现从田间地头到师生餐桌的快速有效衔接,各高校后勤部门可谓是绝招频出。
贵州师范大学组建了由“中国烹饪大师”王书发牵头的“餐饮大师工作室”,专门针对农特产品的采购时间和数量进行新菜品研发。“特别是从2019年8月以来,为解决威宁自治县‘三白’(白菜、白萝卜、莲花白)及石阡县‘一黄’(老南瓜)严重滞销难题,‘三白一黄’就成了学校食堂餐桌上的‘老面孔’。”贵州师范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汪永江告诉记者,为了不让“老面孔”变成“烦面孔”,“餐饮大师工作室”行动起来,专门针对“三白一黄”进行菜品研发,“如粉丝丸子蒸萝卜、蒜蓉粉丝白菜心、糖醋素里脊(白萝卜)、泡椒萝卜红烧肉、香菇扒菜心(白菜)、三鲜萝卜卷、吉祥三宝、珊瑚菊花(白菜)、白萝卜烧带鱼、五彩白菜等。”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通过“校农合作”采购滞销“三黄一白”蔬菜近200吨,采购金额40余万元。
贵州大学积极推进“校农结合”,将采购特色农产品和营养健康食堂建设有效衔接,推出少糖、少油、少盐、高蛋白、高纤维的“轻食减脂餐”。套餐一经推出,就成为校园“新宠”,广受师生员工青睐。“每到饭点,‘轻食减脂’窗口排满了想一饱口福的学生,平均每天要卖1600多份。”贵州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张华说,为缩减中间运输环节,让农户效益最大化,贵州大学后勤管理处通过“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方式采购农产品,在国家财政部“832”平台和省教育厅“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平台进行“线上”采购的同时,还主动联系贵阳市花溪区周边乡镇的农户或合作社进行“线下”定点采购,让农产品实现就近销售。“从2017年起,贵州大学改变原有采购模式,全校10个食堂所需原材料全部通过校农结合渠道进行采购,进一步强化了校农结合支持力度。”张华告诉记者,2022年,贵州大学通过校农结合渠道采购农特产品金额达5500多万元,采购量位居全省高校第一。
以买代帮谋共赢
为进一步发挥“校农结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各高校继续发挥其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在深化消费帮扶方面大作文章,以购代捐、以买代帮。
在学生寝室楼下设“专柜”,通过自动柜员机销售深加工农特产品,方便学生就近购买;在校内设立“消费扶贫专馆”,搭建农特产品消费直通车,畅通师生员工对农特产品的需求通道;指定专门场地设“专区”,为农特产品搭建校内直销平台……贵州师范大学通过设立“专柜”“专馆”“专区”等形式助力黔货出山。
“修文县的猕猴桃、高峰镇的葡萄、桐梓县的苹果……每当应季果蔬上市,我们就在食堂门口开辟销售专区,让农户进校与师生面对面售货,这是最快最直接的促销方式。”汪永江说,“2020年,助销修文‘贵长’猕猴桃10803斤,销售金额达64818元。每年李子季、葡萄季、苹果季都能帮助农户销售相关果蔬万斤以上,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则通过与中国建设银行花溪支行联合开展“农副产品进校园·消费扶贫献爱心”等活动形式来促进消费帮扶。“老师少出点、银行补差价,农户得实惠。”张华说,“中国建设银行花溪支行专门划拨资金对进校农副产品进行差价补贴,既让师生买到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又实现了爱心帮扶。”“农副产品进校园·消费扶贫献爱心”活动先后在贵州大学举办两届,共实现消费金额48万元,中国建设银行花溪支行共划拨资金31.6万元用于活动补贴。
贵州财经大学除了在校内食堂窗口开设农特产品展销点外,还将包装美、品质优的特色农产品作为教职工福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和大学生创业团队创办“台江印象”生活馆,将台江的米、面、油、水果等农特产品带进校园,再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售出去。“别小看这‘一进一出’,每年‘台江印象’生活馆的销售金额都在100万元以上,台江县的很多农产品通过这一渠道得以广泛推广和销售。”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卿春告诉记者,相较几年前只是单纯帮助农户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如今更多是通过培养农村经纪人的形式,手把手教授农户如何吸粉丝、引流量,打造本土网红。“近年来培养有50万以上粉丝的本土网红都有7、8个,还有像‘苗家阿格’‘阿冬腊坊’等拥有百万粉丝的抖音账号。”2022年8月“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贵州财经大学参与承办了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的校农结合“一带一路”生态特色食品展,将该校自创品牌“坝上吉桃”“花小莓”“‘苗菇菇’果蔬脆”等校农结合特色食品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之路推荐给东盟及世界其他国家。
智力帮扶共发展
如果说食堂采购、消费帮扶有效解决了农村农产品销哪里、销多少的问题,那智力帮扶和人才支持就是各高校各显神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农业发展根本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主要通过聚集优势资源和人力优势,瞄准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重大工程,积极组织承担农业农村重大科技任务,将着力点放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上。贵州大学对外合作处副处长黄剑告诉记者,贵州大学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结合自身实际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意见。“通过‘三区科技人才支持’‘科技特派员行动’‘一院一品’‘一院一业’‘科技小院’‘博士村长计划’‘十百千行动’‘揭榜挂帅’等一系列品牌及计划,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黄剑重点介绍了贵州大学主动助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该项目是全省在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创新抓好政策集成和示范先行,通过打造5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夯实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基础。“全省50个示范点,我们承担了10个县15个示范点的规划工作,并参与部分示范点的建设指导。”黄剑说,“每个示范点分别成立由校领导担任班长的示范点建设专班,全校涉农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产业规划和乡村建设方面做引领、竖标杆。通过选拔十名技术村长进驻十个样板村、组织百名专业教师服务贵州农业特色产业、组织千名本硕博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围绕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深入基层,服务农业现代化。”2022年,该校选送的《书写贵州山地高原的“生态畜牧大产业”——贵州大学生态畜牧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等,连续四年获教育部省属高等院校精准帮扶典型案例。”
贵州师范大学成立了乡村振兴综合协调办公室,统筹协调“校农结合”相关工作。据该校乡村振兴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杜健介绍,为充分发挥贵州师范大学的专业与人才优势,该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围绕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开发适合贵州山地特点的智慧农业技术与智能化农机装备,解决相关产业无机可用的问题。“我校与贵州省山地农机研究所、贵州益众兴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研制的山地刺梨收获机、履带式辣椒收获机,解决贵州山地农产品产业发展无机可用的问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有效‘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