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要闻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新闻公告 >> 振兴要闻 >> 正文

沃野孕育希望 乡村绽放新颜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发布日期:2023-02-04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    点击:

                         思南县张家寨镇檬子树村黑木耳种植基地。 肖月 摄

                         黔西市林泉镇海子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摄

                         雷山县城南社区安置点,搬迁村民在社区工厂务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摄

                         瓮安茶农采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千里乌江,从贵州屋脊韭菜坪奏响高山流水,分南北两源奔流而下,到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交汇,高峡平湖、雄奇山景与苗家风情在这里交相辉映,组成壮美的乌江源百里画廊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

眼下,尽管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前来化屋村赏景游玩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农家乐里人气爆棚。“我把亲戚都喊来帮忙了,恨不得一人当成两人来用。”农家乐老板何兰乐呵呵地说,“仅春节期间,我们家纯收入就有5万多元,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啦!”

绿水青山间,农家日子甜。数据显示,2022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如今“旅游+”业态蓬勃兴起,村民们纷纷吃上“旅游饭”。

化屋村富民强村的康庄之路是贵州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作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指示,赋予贵州“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历史使命。

时间见证不凡,回首过去两年,贵州将殷殷嘱托化为强劲动力,全力打造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三个样板”,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

守底线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家估计又要回到过去,真是太感谢政府了!”提起女儿因患重病入院,花费巨大的事,黄平县谷陇镇山凯村村民杨昌龙心存感激地说。

摘掉多年的“贫困帽”后,杨昌龙一家生活有了起色。2020年8月,因女儿生病治疗花费了10多万元,全家一下又回到贫困边缘。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为其申请了防止返贫致贫救助基金10万元,帮助杨昌龙一家稳定脱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鞍马未歇,接续向乡村振兴全面发力,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持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筑起阻断返贫的“堤坝”,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底线明任务清,关键在干。率先开发“防贫申报”小程序,率先开发建设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率先建成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贵州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盯紧教育、医疗、住房和农村饮水“3+1”保障风险点,贵州实行一月一入户、一季一调度,对“3+1”保障工作开展全面“回头看”,动态清零存在的问题。

动真格,重实效。2022年,全省有334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今,贵州牢牢抓住防范化解返贫风险这根弦,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织牢织密防返贫网,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兴产业 鼓起群众满满的腰包

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座座致富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新春佳节,穿行乌蒙大地,目见耳闻的是山乡巨变新景。

“基地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在凤冈县琊川镇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里,务工群众黄开仙开心地说,每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日子越过越滋润。

产业有了、收入高了、腰包鼓了,许多像黄开仙一样的脱贫户踏上致富路,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向前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

贵州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主导产业,推动脱贫地区强扶持、固基础、延链条、拓空间、提效益,全省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带动脱贫群众增收明显。

产业连着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为让农民腰包更鼓,贵州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2年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39万家,家庭农场达3.5万家。

此外,通过优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贵州还发展适宜农户家庭经营的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在湄潭县永兴镇马义村,一株小茶苗,让3800余名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70余户农户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宝地”,每年增收万余元;

在思南县大坝场镇枣坪村,“家庭式”肉牛养殖产业带动全镇116户养殖户蹚出了一条致富的“牛”路子。

茶林绵延,牛羊茁壮,瓜果飘香……一个个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拔节生长,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脱贫地区带来不竭的发展活力。

优环境 建设群众美丽的家园

乡村全面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旱厕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传统印象中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青瓦白墙的黔北民居、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色彩斑斓的文化墙……时下,照耀在冬日暖阳下的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美景如画。

“环境好,心情也跟着好了。”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丘林村告别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历史,村民冯守帮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了花池,种上了花卉绿植:“村子变美了,可不比城里差哩!”

新时代有新气象,新农村也有新风貌。

2022年,全省大力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新(改)建农户厕所22万户,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60%。

同时,还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荔波县、石阡县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模式,加强农村移风易俗宣传,治理农村陈规陋习。

乡村建设还需内外兼修。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围绕“村庄清洁、家风文明、志愿服务”等几个大类32个小类设立积分项目和分值标准,建立“积分超市”,以积分定期兑换实物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让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足。

破损老旧的墙壁,变成了一张张画板,绘满了对新时代的礼赞;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锣鼓喧天,歌唱着对新时代的祝福。

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如今,行走在贵州乡野,大地变了模样,山村焕发生机。

波澜壮阔欣回首,敢为人先又续征。贵州接续奋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力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让农民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让希望的田野涌动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