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高校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贵州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一二三四”总体思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全力推动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高校发挥优势,自觉担当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工委书记卢雍政到安顺学院调研,安顺市委书记杨昌鹏陪同调研。
一是发挥“指挥棒”作用,助推高校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贵州省教育厅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四新”“四化”的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提升高校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贵州省产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类)助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文件,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推行“产业导师”创新举措,不断推动高校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发挥高校优势助力科技下乡。实施“农业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导师”创新举措,集中攻关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精深加工等关键核心技术及成果转化,相关工作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截止2021年10月,累计开展技术指导2200余次,培训农民19.7万人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万人,带动经济增收约107亿元,有力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难点,助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打造我省农业领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农技人才“三支队伍”,涌现出以宋宝安、金道超、赵德刚、金林红、许厚强、陈卓、潘学军、龙友华、张万萍等为代表的农学领军人物和农业科技骨干。其中,宋宝安院士带领茶产业团队为茶产业绿色防控“把脉问诊”,在纳雍、织金等22个县建设示范基地70余个,技术支撑服务200余万亩茶园,示范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累计227项。吴拥军教授团队以科技助推辣椒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支撑了贵州“小辣椒大产业”的格局。
教育厅实施“校农结合”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品牌建设、消费帮扶、产教融合“五大行动”,实现采购本省地区农产品交易总额超千万,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开发使用的“一码贵州·校农结合”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省17399所学校“校农结合”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加强涉农院校人才培养和乡村人才职业能力培训,选聘100名“产业导师”,搭建各类研究平台50余个。积极开展“校农结合”相关试点,支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农、校企、校政、校园(区)、校产(业)、校网(络)、校校、校才”八结合;在省属各高校等开设“校农结合”直销点、体验馆、线上电商销售平台,打造“校农结合”工作品牌。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汇聚全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根据此次13所高校提交的材料,建设“乡村振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该基地将会成为学生开展思政课实践活动提供场所,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使学生沉浸式体验感受乡村振兴,增强思政课的现实感、体验感和亲和力,引导学生立大志、做新时代奋斗者。(文/图 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